Vol.1 The Big

文字(words) / 攝影(image) : EDDY WONG

文字(words) / 攝影(image) : EDDY WONG

 

香港,一個日新月異的國際大都會,什麼都要精,都愛新,都要講價值。我們的汽車文化,難免也會追隨了這種城市脈絡,容易變得貪新忘舊。這個貌似開明先進,但其實內裡瞠乎其后的彈丸之地,從來都不是玩車的理想地方。慶幸地,即使受到環境局限,仍無阻一班愛舊物的惜車之人,不辭勞苦去投入夢想中的汽車世界。

不知道是新車太乏味,還是「潮流就是循環」吧?近年這一幫過去不太受人理解的朋友似乎日漸增多。隨意於街上尋寶,不難找到值得令你回眸一看的舊車身影,注重品味的古董車、個性獨特的經典車,不時穿梭於新型汽車群中。筆者不仿做多一步,拿起手機攝影起來,隨意寫,隨意分享。

新界某屋苑地下停車場內,一處隱閉角落裡,長期居住橫卧幾個車位的一部巨無霸—1988年出廠的「美式大班車」Cadillac Brougham。我很早便注意到它的存在,雖然甚少見它出門,但每次到訪都見它光潔如新,應該長期有專人打理。

長長闊闊的身軀滿佈電鍍面,金屬感濃厚,但出奇地,車頂卻是皮革似的軟物料,剛柔並重; 方正的外殼找不到一絲弧線,與渾圓的車輪相映成趣。聽說這些大種美式豪華房車車身極重,但避震卻軟得很,輕輕於車身四角一按,整部車就好像小船出海般浮浮搖搖。我想證實這傳聞,但未經車主同意,確實不敢。

車尾後備車輪旁邊的廠牌下面寫著「5.0」,代表引擎排氣量,即是一副307cubic-inch(5,000c.c.) Oldsmobiles 「small block」V8。不要被嚇壞,引擎雖大,力量卻弱得慘不忍睹,比很多現代2,000c.c.以下的「車仔」還要遜,我也不好意思提數據了……無它,70年代尾發生的石油危機對美國汽車工業影響甚大,及後十年間很多出產引擎的壓縮比都被嚴重抑壓,同時又要顧及當時逐漸收緊的排氣標準,結果才會出現如此「另類」的產物。回頭想一想,其實要有類似效果,根本無必要把引擎造得那麼大,無奈美國人即使受著千般阻攔,始終信服「No replacement for Displacement」,不肯妥協。

很多人說「肌肉車Muscle car」最能代表美國車,若談知名度和認受性的話,我會認同;但問心底裡,我始終認為像Cadillac Brougham這類「巨無霸」才是最能反映美國文化的車。部分美式思想總以為「大」便是真理,就是最好。前Top Gear主持Richard Hammond在節目裡曾經也提過:「對美國人而言,豪華的意思即是將東西造得更大。」

美國人,就是愛為大而大,不在他們環境成長的人相信不會明白,不會懂得欣賞,甚至會產生反感。雖然我也不愛這種不設實際,愚笨又孩子氣的思想,但倒欣賞美國人為堅持心中所想,在所不惜的那份執著。無論大環境如何困難、別人怎樣批評,都不會輕易動搖,放棄一直以來嚮往的文化,這一點確實非常值得尊敬。車的好壞本來就是各花入各眼,不論價值高低、高矮肥瘦,只要真心喜歡,就是好車了吧。真想親耳聽一聽這部Brougham small block V8機器發動時化油器帶來的跳跳脫脫的怠速聲,如果能夠親身試駕當然更開心,不知道會否有這機會呢?